个人思绪
已经歇笔两月有余,荒唐的疫情封锁,兼之染疫造成的诸多烦扰,已经耗尽我的精力与热情。我本已对社会的崩坏有所预期,但却未料到来得如此之急!
如今尽管已经解封,但是郁结的心情却并未好转太多,部分源于对社会昏聩的失望,部分也源于对民众愚昧的愤懑。
如果现在有人问我,这个社会会好吗?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会好,但是你、我能否等得到,就未必了!
黑暗越来越浓重,也更需要光明!我也自忖,纵然没有鲁迅先生那样的才华,也不能像鲁迅先生一样做一位战士,能做一盏明灯,能给那些仍然心怀希望和美好的人带来一点光明,亦足以。
百态人生
谈了谈个人思绪,也聊聊疫情以来的民众之情绪,这主要是源于我在校友微信群中的一些观察!算不上百态人生,只能算个百态情绪。
我的学校不算什么特别厉害的学校,但也不算太差,在全国能排到50多名,是一所211。虽然不能代表所有人,但比起前十的清北复交,代表的群体略多一些。大多数人的生活不算太富裕,但也鲜有穷困颠连的,也不乏个别跻身社会顶层的精英贵富。
近些日子的封城,群里的活跃程度超乎想象,也得以让我观察到这些人的生活状态,从而推断其心理模式。
群中最火热的话题是什么呢?
“吃!”
虽然上海封城许久,物资匮乏,但吃反而成为最火热的话题。
我猜想,聊这话题的人多为四种:
-
一是有生活热情的:这类人平常的生活就丰富多彩,能随时找到生活的乐趣,
-
二是炫耀自己做饭手艺的:平常没人搭理,好不容易找着机会露一手。
-
三是炫耀自家物资丰富程度的:“这种时候我还比你家的物资多,我这优越感蹭蹭就上来了!”
-
四是渴望融入,凑热闹的。
第二火热的话题就是“疫情”。
六种类型:
-
一是每日发布疫情数据和官方通知的:这一般群主做的比较多,也有刷广告的。
-
二是分享抗疫方法的:多为微信阅读级,非孤僻症患者们。
-
三是讨论各种疫情小道消息的:爱八卦的人,心里没大事,全是鸡毛蒜皮的小事。
-
四是染疫的:经历分享。
-
五是鼓吹中国抗疫成果的:这类消息大妈居多,群里确实也有些心理年龄比较大的。
-
六是中药信徒们:这不同于认可“部分中药,在特定情况下,对特定人群、特定病症,有效果”的人,信徒们会认为现在的中药不行,是因为在历史的流传中,神药的药方遗失了。我相信,如果有个药方能让人长生不老,一定人手一个!
第三,就是孩子
有孩子的,孩子永远可以成为一个聊不完的话题:吃饭、睡觉、学习、兴趣、教育……等等。
聊这个的有什么人呢?当然是有孩子的。
但是这也分层级,上高中的和上初中的是聊不在一起的,上初中的和上小学的也是聊不在一起的。偶尔有共同话题的情况是,两家的孩子都染疫了!
没孩子的,都只能作为吃瓜群众,莫名其妙地看着一帮人热火朝天地讨论。
第四,就是每个人都知道,但又不敢提的话题:“这个社会怎么了?”
封城刚开始的时候,偶尔会有个别人冒个泡,发点牢骚,讥讽式地撩拨一下众人压抑着的,不敢发泄的情绪。
总有那么几位,非常及时地、积极主动地平复气氛,转移话题,引开矛盾!——我搞不清人家是做什么的,手机好像是长在身上的,从来就没放下过。
疫情最初的一段时间,这类话题很难激起波浪,众人非常有默契地让它消失又平复!
但是随着疫情的发展,这类话题的热度就不断在攀升,裹挟着疫情话题,一度超越了吃,满群的留言,都在讨论“这个社会怎么了”!
这并非因民众的智力得以良好的教化,而是因很多愚蠢已经远远低于民众的常识。这些愚蠢行为像浇冷水一般,一盆盆不断浇在民众头上,很多人就被灌得清醒些了!比如,总是能辟成真的“谣言”,“断手”的上海副市长,被消失的“四月之声”等等。
讨论参与的人越多,大家对令人恐惧的那条线的感受就越来越模糊。这是一种好的迹象,求生欲强烈到一定程度,就会超越人们的恐惧。
而今“唐山打人事件”中政府的作为,就更加验证了这点!那个最恐惧的,明明不是人民,而是高高在上的官老爷们!
闲扯一点歧视和地图炮
我们这个群上海人占少部分,大多数人还是比较有道德感的,所以因疫情开地图炮和歧视外地人的讨论基本没有。但是这类人还是有一些的,多存在于底层失败的人群中。
其中心理则是自我归因的需要。因为人都有自尊需求,而因失败而贬低自我有损自尊,因此会将失败的原因转移给外部因素,这类外部因素有很多:比如归因家庭条件的,还有机会因素的,也有社会环境的,其中一种便是归因于外地人。这与歧视有色人种的心理一样:我不行,是因为你抢了我的机会,所以赶走你,我就行了!虽然这种心理毫无逻辑,但是却很受用。
最后,答复一位读者来信中的问题:
问:什么时候会好起来,十月份以后就会好起来吗?(说明:二十大的召开时间,预计在10月份,这将决定下一任总书记的人选。)
答:有见过蟒蛇缠住猎物后,在猎物没死之前,又主动松开的吗?为什么不会松开,因为这是其基因所致!
至于什么时候会好起来,可借鉴的类似事件,1972年尼克松访华,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改革开放。这三起事件发生的原因都是:死而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