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我们分析了“现代四大史学家”中的陈垣和陈寅恪两位先生,这一期我们来看吕思勉及钱穆两位先生:

三、吕思勉先生

吕思勉-all

“秦桧一定要跑回来,正是他爱国之处,始终坚持和议,是他有识力、肯负责任之处。”

                   ——摘自吕思勉先生之《白话本国史》

1、经历简介

  吕思勉先生1884年生于江苏常州。吕氏乃书香世家,且世代仕宦,其先祖吕宫曾为清代状元,官至弘文院大学士;其父母皆能诗能文,均有著述。吕思勉先生九岁以后家境逐渐败落,早年多在父母师友的指导下学习,十五岁时考入县学。

  1905年,吕思勉先生开始在常州私立溪山小学堂教书,讲授国文和历史;1907年,前往东吴大学教书;后因“气味不相投”,又于同年转任常州府中学堂教员;1910年后,又前往南通国文专修馆任教;两年后,又前往上海私立甲种商业学校,教授应用文字、商业地理、商业经济等学科;1914年,经沈颐先生介绍,进入中华书局担任编辑;1919年,在谢观先生介绍下,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一年后,吕思勉先生便前往沈阳,在国立沈阳高等师范学校任教;之后又于1923年,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执教;1925年,经朱经农先生介绍,进入上海私立沪江大学任教;一年后,由童斐先生介绍,进入光华大学国文系任教。在光华大学开设历史系后,吕思勉先生担任系主任兼教授。

  在日军占领上海期间,吕思勉先生一度坚持留守上海任教,后因租界沦陷,迁回常州故居,1945年后又返回上海。1951年,吕思勉先生被选为光华大学校董并任代校长,直至1952年并入华东师范大学;1955年后,因身体原因,返回常州故里养病。1957年10月9日,吕思勉先生因肺气肿与心脏病并发不治,享年74岁。虽然生前躲过了文化大革命,但其死后却也未能逃脱,其墓穴于1966年被毁。

  吕思勉先生著述极丰,涉足颇广,涉及民族、制度、各类断代史等史学各类科目,达九百多万字。吕思勉先生注重排比史料,分类札记,长于综合研究和融会贯通,其主要代表作有《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秦汉史》《先秦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先秦学术概论》《中国民族史》《中国制度史》等。

2、面相分析

  吕思勉先生青年时期的照片,敏锐果决,略带叛逆,且带有儒家传统的君子之志

  中年时,已是积淀相当深厚,当时吕思勉先生周围之人相较他的学识,大都应该相差甚远,但是吕先生处境较他人也未必好多少,因而潜意识中会补偿性地形成一种自我强化,从内心深处觉得自己比他人卓绝。其学识的拔群也带来了他的孤绝,难以找到见识相当的人做朋友,因而也变得沉默寡言

  随着人年纪的增加,心中抱有郁结者就会变得更加倔强,吕思勉先生亦是如此,他在自己认定的问题上极少妥协。但除了少数不可妥协之处外,大多数问题都可协商,吕思勉先生的这点相较中年时又略变得宽和些了。

四、钱穆先生

钱穆-all

  •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历史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 是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对其自身国家不发生关系。换言之,此种改进,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灭,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皇。)”

                     ——摘自钱穆先生之《国史大纲》

1、经历简介

  钱穆先生1895年出生于江苏无锡,其父亲曾考中秀才,但因体弱多病,并未继续科举之路。六岁时,钱穆先生入读家孰;九岁时,考入荡口镇果育小学初等年级。十一岁时,钱穆先生的父亲去世,家中经济情况也变得窘迫;一年后,当考取常州府中学堂时,所用的枕被铺盖还是由老师钱伯圭先生帮忙置办的。三年后,于1910年,钱穆先生转入南京私立钟英中学。但一年后便爆发了武昌起义,不久后学校停办,而钱穆先生也被迫辍学。

  1912年,经亲戚推荐,钱穆先生前往秦家水渠三兼小学任教;两年后,转入鸿模学校任教;一年后又转入无锡县第四高等小学任教;1920年,进入后宅镇泰伯市立第一初级小学任校长;1922年,又转入泰伯市县立第一高等小学任教。不久后,钱穆先生应聘厦门集美学校教职,并开始教授中学课程。钱穆先生在集美学校的任教时间也并不长,不足一年便又经钱基博先生推荐至无锡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任教四年后,又进入苏州中学教授国文课。

  1930年,经顾颉刚先生推荐,钱穆先生被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一年后,又进入北京大学任教。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钱穆先生随同西迁,在西南联大任教;随后于1940年,钱穆先生在休假返苏照顾母亲一年后,回到成都,在顾颉刚先生领导的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任职;1942年,在顾颉刚先生辞任所长之职后,钱穆先生接任所长之职。抗战胜利后,钱穆先生受邀同时担任五华学院文科研究所所长,兼云南大学文史学教授;1947年,因身体原因,钱穆先生返回无锡,担任私立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历史系主任;之后,由于内战爆发,于1949年南下,在广州私立华侨大学任教;不久后便随之迁入香港,出任香港“亚洲文商学院”院长。1950年,“亚洲文商学院”更名为新亚书院,后又于1963年与崇基学院、联合书院合并为香港中文大学,钱穆先生继续任担任新亚书院院长。1965年,钱穆先生辞任院长之职,前往马来西亚大学任教。

  1967年,应蒋介石先生之邀,钱穆先生定居台北;一年后,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69年又应张其昀先生之邀任中国文化学院史学教授;1978年后,因眼疾而双目失明。1990年8月30日,钱穆先生于家中逝世,享年96岁。

  钱穆先生没有接受过大学训练,完全靠自修苦学建立了学术界中的地位,其对中国传统文化及知识抱有“温情与敬意”,学识功底扎实,对经学、理学、史学都有独到的见解,严耕望先生评价其,“才气磅礴,识力深透,文章劲悍,几无比伦”,可谓恰如其分。钱穆先生的代表著述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国史大纲》《宋明理学概述》《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

2、面相分析

  钱穆先生年轻时自尊心极强,同时也极为注重自身名誉,这或许与他小时候的家贫有关。虽然家贫,但是执拗地珍视自己的自尊,这是因其自尊容易被伤害,所以敏感且珍视。但并非任何人都会因为出身,对自己的自尊极度敏感,一般只有对自己有较高期望的人才会如此。因而,这也是自卑容易产生的原因,但自卑对于这些人而言,就是人生的动力源。钱穆先生在前半生中,至少都是因为他的自卑和要强,才会在辍学后仍然“终日乾乾”。

  中年时,钱穆先生已经有了足够的人生积淀,自信和气度都已经完全不同,但仍然特别珍视自己的外表,这也是其年轻时留下心理印记。他应该一直都认真地保持自己精致的着装,因而,钱穆先生也一定非常敏感、细致,能很敏锐地觉察他人的情感,也很温和地对待自己的下级和学生。长期执拗地维持自己的自尊,也使得钱穆先生的韧性极强,不易受挫退缩,这也是其在创立新亚书院时,能履历艰难,最终成功的原因。

  老年时,钱穆先生已是相当谦和,真正成大师之范了。所有名誉、金钱和欲求,都已经品尝了,也没有太多缺憾,他也完全不再在乎这些身外之物了,所以宽和包容,善待一切,已是菩萨之境了!

五、总结

  从远处来看,四位先生是大家,但从近处细观,则每个人都有普通人的喜乐愁苦。年轻时都有执着,年老时又各有疏解;文字中都是大家,生活中却又各自奔波。但不同的境遇,生来的本性,又造就了他们不同的个性和气质。陈垣先生厚重;陈寅恪先生清笃;吕思勉先生倔直;钱穆先生温润。

  大师的气质果然不凡,受照片中四位先生的气质感染,都令我神清气爽。与圣贤为伴,果然是人之幸事。

  史学四大家的介绍就到这里。


  周中的系列文章准备为大家介绍一些“领导力”方面的内容。虽然关于领导力的文章汗牛充栋,但是大多数文章出自对领导力一知半解者,多为肤受之言。我想将领导力的本质剖析给大家看,因所用内容纵说纷揉,而我自己的修为也未足深,故而称为“不靠谱领导力”。我们下一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