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分钟阅读

我相信对中国传统文化表示极端负面观点的网友大多数也都是这样的情况,极少有人认真思考过到底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文化就包含很多内容,包括书法、绘画、歌曲、雕刻、文学、政治、宗教、习俗、工具等等。所以单纯从文化的定义上我们就很难完全否定一种文化。

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谬论之驳

  最近看到海外很多朋友都说中国传统文化基本都是流毒,会让人变得更加自私和狡诈,会让社会充满恶,有些极端的网友甚至说中国传统文化都是邪恶的。

  对于这些观点我不太认同。

  我们大多数人在发表观点的时候,往往都存在一些不好的习惯,不太严谨,对于一件事情的看法很多是道听途说的,还有一些是一知半解加自我臆想形成的观念,对于这些看法并没有深入了解,也极少去调研资料去了解这些事情真正的原委。但是一旦跟其他人讲起来,就把这些一知半解或者没有严谨探究的看法当作了自己的认知去讲给他人,而他自己也把这当作真理去相信了。

  我相信对中国传统文化表示极端负面观点的网友大多数也都是这样的情况,极少有人认真思考过到底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本身文化就包含很多内容,包括书法、绘画、歌曲、雕刻、文学、政治、宗教、习俗、工具等等。所以单纯从文化的定义上我们就很难完全否定一种文化。

  那又有人说了,那就是那些政治、习俗之类的。

  单就政治来说,中国在历史上出现过三个辉煌的文明阶段,一是周朝,当时跟周朝并列的是古罗马;二是唐帝国,当时跟唐朝并列的是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三是南北宋,独树一帜。

  三个时期都是当时全球最辉煌的文明,从经济、文化、科学方面都是全球最顶尖的,所以单独从政治上否定也说不通。

  再看习俗,当然习俗中很多是很难讲好还是坏的,比如中秋节,过年舞狮舞龙等等,当然也有不好的,比如女性缠脚。

  但习俗也是很难确定的,我们今天的习俗,很多可能一百年前都还有,但是五百年前有没有就不确定了,一千年以前有没有就更难说了,很多当代的习俗历史只有短短一两百年,所以就很难否定整个两千年的习俗。

  那又有人说了,那就是那些陈旧的思想,国学之类的。

  我相信有这样想法的几乎没有读过那些传统典籍,《论语》《孟子》《易经》《道德经》《孙子兵法》等。

  大多数人对这些作品的感觉分为两种,一种是像《论语》《孟子》等这类儒家典籍,很多人可能最大的认知就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感觉是做臣子对主君,或者做儿子对父亲,都要言听计从,充满了礼教的压迫和父权的观念;

  而第二种则像《孙子兵法》之类的兵书,可能很多人第一联想到的就是《三十六计》,以为都是教人阴邪狡诈的手段。

  但其实这两种看法都不太正确。我举个例子,《论语-颜渊》篇中齐景公向孔子请教治国的方法,孔子回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么这八个字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君要有君的样子,臣要有臣的样子,做父亲要有父亲的样子,做儿子要有儿子的样子。

  汉朝董仲舒的《三纲五常》中则有更详细的解释:“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

  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所以,其中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全是压迫和礼教。

  另外,再给大家举个例子,《周易·乾·文言》中有这么一句:“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

  什么意思呢?

  意思是,平常的言论就要诚信,平常的行为就要谨慎;要防止邪念而保持真诚,要行善于人而不津津自夸,要用深厚的道德感化他人。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孙子兵法》就更非大家想象的阴谋诡计了,更像是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论,讨论的核心是如何扎扎实实积累实力。

  比如《孙子兵法·军形篇》中“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意思是那些打仗最厉害的人,既没有智谋绝伦的美名,也没有勇武显赫的功劳,他们在战胜敌人上不会有差错。之所以不会有差错,是因为他们作战的措施保证了他们必胜,是战胜了必定失败的对手。

  所以《三十六计》从来就不是孙子最提倡的,孙子最提倡的是扎扎实实练基本功提升实力,为的是不必打仗,一旦要打,也要用实力碾压对手。

二、《孙子兵法》简单介绍

  听完这些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觉得,中国传统文化似乎并非完全无益?

  后面我就以《孙子兵法》为例跟大家做一些解读,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内容。

  相对于其他国学典籍,《孙子兵法》属于实用性比较强,篇幅又比较短小的,总共也只有十三篇,加起来差不多6000多字,比较容易理解。

  解释或者解读《孙子兵法》的文章和书籍汗牛充栋,为什么还要做解读呢?

  其一,很多人对《孙子兵法》的意思解释我认为略有偏差,很多人只是一味按照权威的思路解释,比如完全按照“十三家”的解读来理解,并未舍身处境去忖度孙子的本意;

  其二,很多人过分解读《孙子兵法》,有些人从头到尾都和个人成长或者企业管理等相结合,最后以至于有些生搬硬套。

  《孙子兵法》说到底也只是一部兵书,而且是战争思想总论类的书,很多时候战争中具体的战术甚至都难以完全采用其思想,而完全将其与个人成长和企业管理结合就更是有些异想天开了。

  不过,我做的解读相对于这些专家和大师们肯定是班门弄斧了,对中国文化有深入研究的近现代有很多大师,比如王国维、顾颉刚、辜鸿铭、钱穆、梁漱溟等等,当代也有很多潜藏民间的国学专家。所以大家听后如果有兴趣可以拜读他们的作品,定会有更深的体悟。

  先简单介绍一下《孙子兵法》这本书。

  《孙子兵法》是由春秋齐国人孙武所作,成书时间大概在春秋末期,公元前512年左右,距今2500年。古代文字普及度不高,记录文字的各种材料的保存度也不太好,能在这么长的时间中,把一本书传下来非常不容易,而且古代很多书是靠口口相传来记录的,所以很多书的出土版本都有不同,遗失也非常正常。

  所以目前我们常说的《孙子兵法》一般指“十一家注本”,1131~1161年,由南宋吉天保将曹操、杜牧、孟氏、陈皞、贾林、李筌、梅尧臣、王皙、何延锡、张预等10家注评单注本,加上杜佑的《杜佑通典》中关于《孙子兵法》的释文,辑录而成。

  《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五点:

  1. 战争是要命亡国的事情,要非常谨慎。
  2. 战争的成本非常高,所以不要轻易发动战争。
  3. 战争要打胜最核心的是基本面,创造足够好的基本面是最重要的工作。
  4. 一旦战争开打,要因势而动,创造有利条件。
  5. 赢得战争,要创造条件以最小代价、最快速度获胜。此外还具体介绍了地形、火攻、间谍的利用。

  《孙子兵法》的核心理念可以引申到今天的很多理念,比如格拉德威尔的《异类》中提到的“一万小时定律”,是指任何一个人如果想在某方面特别精通,那他就需要在这方面累计从事时间超过了一万小时;另外还有一个理论,我觉得是一万小时理论的升级版,艾利克森博士的刻意练习,就是指一个人在从事某方面工作时如果仅仅只是完全的重复并不会成为专家,比如一个游泳爱好者游了一辈子泳,但是跟一位专业运动员还是没办法比。为什么,因为没有刻意地提升游泳的相关技能,他只是被动地重复。

  孙子的理念是认为,战争这件事,既不是你随随便便想打就打,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打胜的,一个优秀的军事家要懂得东西太多了,而且需要扎扎实实,把自己应该做的工作,做专业,做到极致。

  就个人的职业发展方面来说,我也非常认可孙子的理念。我主要从事企业综合管理,在我的经验中,能最后有所成就的人,大多数就是专注于一个方向,扎扎实实,不断提升成为行业最顶尖的人。


  以上就是我对批评中国文化方面言论的简思,下一期将介绍《孙子兵法》第一篇《始计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