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分钟阅读

  孙子在前十二篇中基本介绍了自己全部的军事思想,却把”用间“作为战争统领最高超的能力,放在最终篇,且认为这是”兵之要“。那么具体是因为什么呢?

第一段原文:

孙子曰:

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孙子说:

  凡要兴兵十万,出征千里:百姓的耗费,政府的开支,每天都要花费千金之巨;国家内外动荡不安,民众为了运输物资,疲惫地奔波于道路,不能安心从事生产的多达七十万家。

  战争双方相持数年,就是为了在决胜之日能取得胜利,而那些吝惜爵禄和金钱却不肯使用间谍,以致不能获知敌情而导致失败的将帅,就是不仁到了极点,既不配做军队的统帅,也不配做君主的辅臣,更不会成为胜利之主。

  因此,那些明君贤将,之所以动辄能战胜敌人,成就的功业也远高于普通大众,原因在于他们提前知晓了敌情。

  要提前知晓敌情,不可以向鬼神祈问,不可以通过事情相似的表象来推测,也不可以靠星相时度去验证,一定要从人那里获取,从了解敌情的人那里。

第二段原文: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

  而使用间谍有五种:包括”因间“,”内间“,”反间“,”死间“,和”生间“。五种间谍同时启用,没有人能知道其中的玄机,这就是神妙莫测的道理,也是国君制胜敌人的法宝。

  因间,是以敌人的同乡做间谍。

  内间,是以敌国的官吏做间谍。

  反间,是以敌国的间谍做我方间谍。

  死间,是为了向外散布虚假情报,先让我方间谍知晓情报,后被敌方擒获而将虚假情报传与敌方间谍。因是有去无回,所以称死间。

  生间,是活着返回报告情况的间谍。

第三段原文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

  因而,全军上下,没有人比间谍更加亲信,没有人的赏赐比间谍更加丰厚,也没有事情比间谍更为机密的。不是智慧绝顶的人不能使用间谍,不是仁慈慷慨的人不能使用间谍,缺乏精妙细微的人也不能获得间谍的真实情报。

第四段原文

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

  微密啊!微密啊!真是无处不能使用间谍啊!用间所谋之事还未开展,就有人提前知道了,间谍和他所告知的人都要处死。凡是我方要攻打的军队,要攻占的城池,要讨杀的人员,一定要提前知晓其守军将领、左右亲信、通报近侍、守门人员和门客幕僚的姓名,命令我方间谍一定要调查索取。

第五段原文

必索敌间之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一定要调查获取敌人派来我方的间谍,根据情况用利益收买他,开导并安置他,因此反间就可得到并使用了。

  由此就能获知信息,所以乡间、内间也可以得到并使用了。

  由此就能获知信息,所以用死间散布的假情报,就能成功地迷惑敌人了。

  由此就能获知信息,所以生间也可以如期归来了。

  五种间谍的情况,君主必须掌握,掌握这些情况关键在于反间,所以反间不能不给予优厚的待遇。

第六段原文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以前殷商的兴起,在于重用的伊尹就是夏人;周朝的兴起,在于重用的姜子牙就是殷商人。因此,唯有明君贤将中,能任用大智者做间谍的人,才必定能成就重大功业。

第七段原文

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这是用兵的关键,全军都要依靠其来决定军事行动。

  最后这句是全文的总结,指“用间”这件事。

  简单概括一下,《用间篇》的主要内容包括六点:

  1. “用间”对于军事而言非常关键;
  2. 五种“用间”方法;
  3. “用间”之人需要同时“圣智”、“仁义”和“微妙”三种品性;
  4. “用间”中的保密性非常重要;
  5. 反间是“用间”中最重要的;
  6. 用有大智慧的人为间谍才能最终成就大业。

  《用间篇》就全部介绍到这里,这也是《孙子兵法》的最终篇。


最后简单谈一下我的感想

  《孙子兵法》盛名已久,大多数人都想从中获得成功的机巧奥秘。虽然《孙子兵法》的行文也很像是成功法宝之类的书籍,但其实《孙子兵法》更像是把无锋大剑,具体的技术技巧方面可用的并不多,更多是战略和思想,而战略思想往往需要铢积寸累,经年累月,才能终有大成。它同时是军事初学者的启蒙书和高手的指导书,初学者可以在入门之时就掌握正确的方向,而高手则可以通过它归正自己的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成书之时正值春秋末期,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经久不息,战争是国家和个人的主要事务之一。但对于两千多年后的我们而言,它的价值并不在于战争思想,它的价值可能在商业、个人成长、管理等领域。

  但对每个人而言,可能读完后,感觉真正能有启发的地方并不多,仅仅几句,甚至会感觉《孙子兵法》盛名不符。这并非是这类经典本身的价值不高,而是不同时候产生启发的语句不同,所以它并不是通学一遍就足用的。

  这类经典是需要我们背诵其中的经典章句,并时常咀嚼,才能逐渐发现其中的价值和意义的。这方面我在学习《易经》的过程中感受最深,《易经》的爻辞往往在学习时是没有任何感受的,但是之后数年中,很多爻辞不经意间恰好就可以描述当时的情境和感受,且越是咀嚼,越觉得韵味深厚。

  我非常不认同很多人讲解《论语》《易经》《孙子兵法》这类经典时,刻意强调其实用性,甚至为了实用而牵强附会。

  强调实用性的人,大多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考虑,并未真正关注学习者能否获知真理。

  好奇时可以去读一读这类书籍,但只有当你心境到时,才能自然静心学习和体会。这涉及到读书和认知程度,我会在该类目的下一期,介绍“现代史学四大家”的面相和性格时,为大家阐述。


  再谈一下疏文解义方面。经过两千多年的流传,《孙子兵法》中的文字改动和变化都不小,也非常影响我们对其意思的疏解,所以在分段上也会有很大的影响。虽然我也参考了不少资料,但是其中绝大多数都只是遵从权威,或者人云亦云,所以在分段和部分文字的理解上,我斗胆做了自己的改动和解释,比如本篇《用间篇》中,我在分段上就做了比较大的改动,将第三段的“微哉,微哉……间与所告者皆死”与“凡军之所欲击……令吾间必索知之”合并为一段;将最后一句从原来的段落中分开,独立成段;而将大多数人都翻译成“微妙啊!微妙啊!”的“微哉,微哉”,翻译为“微密啊!微密啊!”,因为这才与后一句的意思相符。

  虽然有所调整,但肯定有不善之处,仍然觉得其中值得改善的地方不少。我已尽力去做恰当的解释了,虽不完美但问心无愧。


  我们整个《孙子兵法》到此即完结了。下一期介绍“现代史学四大家”,分析分析陈垣、陈寅恪、吕思勉及钱穆四位先生的面相与性格。感谢大家关注,下一期见。